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米兰香榭
主题:宋史八卦之英宗立储 [22]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眼儿媚》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初稿虽然已完成,但因为我当时缺乏写长篇的经验和技巧,而且对宋代官制、宋对宗室与外戚的政策、东京民间以及宫廷的生活都不够了解,也没有写好王安石变法始末,所以留下许多bug与遗憾,一直以来,初稿都只被我视为半成品。现在决定年内重写这部小说,不是修改,是脱胎换骨地重新写作,为此重又开始学习这段历史。在动笔前先写一些相关宋史八卦,算是热身练习,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先看看,这是故事背景内容,有一些可能在小说中不会直接写或写得很详细。

英宗立储

一、大家都是嫡皇子

  宋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辛未晦,仁宗赵祯崩于福宁殿。因他的亲生皇子均已夭折,在曹皇后的扶持下,继承皇位的是后来庙号为英宗的赵曙,濮安懿王第十三子,赵祯的养子,时年三十二岁。
  赵曙立夫人高氏为皇后。他们是一对青梅竹马地长大的恩爱夫妻。赵曙原名宗实,是赵祯的侄子,而高氏小字滔滔,是曹后姐姐的女儿,两人自幼被选入宫,同养于禁中。当时宫中人都称赵曙为“官家儿”,滔滔则为“皇后女”。赵祯也常逗赵曙说:“皇后女可以为妇乎?”但因张贵妃有宠,不待见赵曙,且宝元二年,美人苗氏为赵祯生下了一个后来被封为豫王的皇子,所以赵祯将赵曙送回了濮王府。滔滔也出宫,回到本家。庆历七年,十六岁的赵曙果然得聘滔滔为妇,在濮王府迎娶了她,是时赵祯赐封滔滔为京兆郡君。因皇子夭折,嘉祐七年八月,赵祯终于立赵曙为皇子。
  赵曙与滔滔婚后鹣鲽情深,育有多名子女。赵曙有四子:顼、颢、颜、頵,皆为皇后高氏所出,公主也有四位:舒国公主早亡,赵曙即位后封长女为德宁公主,第二女为宝安公主,第三女为寿康公主。《宋史》明确记载,第二女宝安公主的母亲是高皇后,而第三女寿康公主与宝安公主是双胞胎,因此也是皇后嫡女,长女德宁公主的母亲没有明说,但《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她下降时帝后兄弟对其礼遇之隆:“(治平三年)十一月己巳,归徐国公主(即德宁公主。宋公主初生以美名封之,既长进以国名封号,通常是在其下降前进封。)于王氏,皇后及皇子颍王、东阳郡王送至第,诏皇后翌日乃归。”皇后带两个儿子亲送公主至第,且留宿一夜乃归,想来这位大公主也应该是她的亲生女。
  英宗所有的子女皆由高皇后所出也不奇怪,因为他很可能没有妃嫔。在《宋史》、《长编》、《续资治通鉴》乃至我目前所看的宋代笔记里都没有他进封妃嫔的记载,倒是在蔡京之子蔡絛所著的《铁围山丛谈》中有一段证明英宗“左右无一侍御者”的话:“治平时,英宗疾既愈,犹不得近嫔御。慈圣(曹太后)一日使亲近密以情谕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后)不乐曰:‘奏知孃孃,新妇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十三团练是指赵曙,他在濮王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时长辈皆唤他“十三”,仁宗曾封他为团练使。高皇后的言下之意是,我嫁的是十三这个人,不是皇帝,我们像寻常夫妻一般恩爱,所以我也没有必要为他选嫔御。
  帝后恩爱的结果是生了数名同样有皇位继承权的嫡皇子。顼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戊寅,颢生于皇祐二年(1050年),頵生于至和三年(1056年)。四子中颜早卒,頵比较小,所以储君人选的竞争者就是相差两岁的长子顼和次子颢。
  宋宗室名字皆为两字,只有皇子才能取单名。在英宗赵曙即位前,顼、颢、頵的名字分别是仲鍼、仲纠和仲恪。嘉祐八年九月辛亥,赵曙以皇子仲鍼为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淮阳郡王,改赐名顼;仲纠为明州观察使,祁国公,赐名颢;仲恪为耀州观察使,雩阝国公,赐名頵。
  治平元年六月己亥,英宗进封皇子淮阳郡王顼为颍王,祁国公颢为保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东阳郡王,鄠国公頵为左卫上将军。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宗对两位儿子几乎平等对待,除了顼爵位比颢高一阶外,二子“起居出入,事颇均齐”,英宗并不因顼是嫡长子而对其另眼相待。之前的嘉祐八年五月戊辰,英宗命“皇子仲鍼、仲纠就东宫听读”。这个决定引起了保守士大夫们的不满,从中闻到了皇次子对皇长子的威胁。
  也因英宗多病,在他即位当年的十一月,同知谏院吕诲就上疏《乞早立淮阳郡王为皇太子》,其中说:“淮阳郡王天资敏悟,位当冢嫡,速宜建立,以固本根。旁绝窥觊,慰安人心,斯万世之虑也。”但英宗置之不理,一直将这个问题拖到了临死前。
  嘉祐八年十二月乙亥,淮阳王顼出阁,次年(治平元年)进封为颍王。出阁后的皇子王府中会设指导他的王府官,英宗命王陶、韩维、孙思恭出任颍王府官:“六月戊午,以淮阳郡王府翊善王陶为颍王府翊善,赐金紫,记室参军韩维为直集贤院、诸王府记室参军,侍讲孙思恭为直集贤院、诸王府侍讲。”而当时东阳郡王颢又将准备出阁,英宗竟然命令这批颍王府官也兼任东阳郡王府官,“迁陶,命兼翊善东阳,而维、思恭为两王记室、侍讲”。
  笃信并坚持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大臣们按捺不住了,治平元年八月,殿中侍御史傅尧俞上疏《论皇第二子恩意礼秩当与颍王差远》,说:“臣独念先古哲王,总揽天下,其临断万务,则罔或不周。及于父子之间,鲜克无悔。岂非爱牵于内,而义不胜情者哉!伏见皇二子开国东阳,位与颍王相去才一阶耳。起居出入,事颇均齐。虽出阁封王,具存故事,又其天资信厚,久炙圣训,友于雍睦,固异于人。臣独恐异时年各长成,左右使令,迭生毁誉,岁月浸久,或有可念。夫有始有卒,盖圣人难之。陛下学通古今,当为万世垂法。臣谓宜及颢等幼少,便为节制,待颢以下恩意礼秩,当与颍王差远,使有限隔,无可陵之势,则社稷无疆之福。”
  侍御史赵瞻也对皇子并列东宫深表忧虑:“商周庶子,外为藩屏;汉魏诸王,出就封国。此所以尊储二之定分,著宗室之大法,不使宠爱之私,窥图之计,得以萌心也。窃见皇子……宫制院名,居非其所,虽人子性行自隆友爱,而国家礼法贵示降差。并列东宫,恐乖古典。昔唐太宗移太子承乾之弟魏王泰居于武德殿,魏文正谏之,以为太逼东宫。太宗遽然省悟,遣迁外第,然以一存此意,终致后患……”
  这些话想必英宗也都没有听进去,待东阳郡王赵颢仍然宠渥非常,治平二年还让十六岁的颢除婺州节度使、检校太傅。此举又引起一片非议声,翰林学士贾黯认为太傅是天子老师,子为父师万万不可:“近者皇子封拜,并除检校太傅。按官仪,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子为父师,于义不可,前世因循,失于厘正。请自今,皇子及宗室属卑者,皆毋兼师,傅官,随其迁序,改授三公。”英宗命下两制议,而中书也得出结论:“自唐以来,亲王无兼师傅官者,国朝以三师、三公皆虚名,故因而授之。宜正其失。”英宗这才收回成命,决定对颢异时加恩改授他职。

(待续)

注:本文中提及的人物年龄均为虚岁。
№0 ☆☆☆米兰Lady 2005-03-09 04:37:16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下一节写英宗钟爱赵颢的原因和赵顼得以正位的始末。
新版《眼儿媚》将从英宗立储时写起,这样就会比旧版更为完整地描写王安石变法过程。
№1 ☆☆☆米兰Lady2005-03-09 04:45:3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第一个报道!
 
啊呀呀,没想到古代的皇帝也有一夫一妻的!!!佩服啊佩服!
 
呵呵,很喜欢这样的八卦哦,谢谢JJ!
№2 ☆☆☆snow2005-03-09 06:49:4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英宗很可怜啦。登基四年就挂了,临死立太子的时候已经无力提笔,尽全力写下皇储的封号以后泪流满面。
想想这样和睦的一家子,老大老二应该不会打架吧。
请教一下,历史上有关于他家阿大阿二勾心斗角的记载么?
№4 ☆☆☆2005-03-09 11:22:3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颐祯的说法我赞同
№5 ☆☆☆树姥姥2005-03-09 13:46:04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顼、颢的爹妈原来这样恩爱的!青梅竹马,真幸福!据说我祖父母、外祖父母也都是青梅竹马的,可惜结果一概不佳。所以,两个人能够一辈子在一起,是幸福也是努力阿。
而且还这么爱他们的孩子。想起来一定是十分幸福的家庭!谁说天家无情了?赵宋简直是完美阿!可惜,一般完美总是要毁灭的。毁于鞑子。郁闷。
№7 ☆☆☆工王云2005-03-09 22:04:5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苏洵在欧阳修家见到“囚首丧面”的王安石,当时就断定“此人异时必乱天下”
 
呵呵,看到囚首丧面,就想到王相公胡子里的跳蚤:)
真是的,人家不就是不修边幅,不大讲卫生吗?比起包青天这个小喷壶,还差点档次呢,嘿嘿~~
№11 ☆☆☆绫子2005-03-11 07:56:1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期待米兰JJ的大作!
脱胎换骨地重新写作——重点是放在王安石变法这一部分是吧?至于
爱情那一部分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12 ☆☆☆ashiya2005-03-11 18:28:45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不和米兰争了,(摆手状。)现在反驳说《辨奸论》是邵伯温伪做,我又搬一堆证据,来引证不是,这里就成历史论坛了。和开始8英宗立嗣已经跑题万里了。而且实话,我没有看过《铁围山丛谈》一书,无法评价它的真实价值,现在仅仅臆测,都脱离了治史严谨的态度了。
 
不好意思,现在才看见那张帖子米兰问我email的帖子,这个正好
我也有些疑问,不便贴在这里询问,正想问米兰要email联系:)
 
my email : yizhenxuan@hotmail.com
or ying.liu3@ncl.ac.uk都可以的:)
№14 ☆☆☆yizhen2005-03-12 02:28:5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已经发了。:)
№15 ☆☆☆米兰Lady2005-03-12 03:23:3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呵呵,我倒想看看yizhen提出的论据呢。我也好奇。其实讨论历史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吧,只要大家本着善意、理性的态度就好了。:)
№16 ☆☆☆ore2005-03-12 12:14:3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抱抱绫子~你也闭关了吗?我看你的小说都好久没更新了。
№17 ☆☆☆ore2005-03-12 12:20:2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柚子,绫子没有闭关,而且在写新作,以西厢记改编的《花影》,无论是文字还是人物设计都比以前成熟多了,又是一篇佳作,不信请去看:http://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156&id=36
 
ashiya,新版《眼儿媚》是会加多变法的描写,关于爱情的情节也会重新设计,但主要情感关系不变,开篇时间提前到英宗立储时,所以基本上可以当全新作品来看了。
№18 ☆☆☆米兰Lady2005-03-12 20:28:13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二、娘娘or爹爹,这是个问题(上)
 
  英宗既不按谏官们的意见拉大两位皇子“恩意礼秩”的差距,也坚持不立太子,到治平三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里行刘庠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了,遂又奏请立皇太子,而其结果是“帝不怿,封其奏”。
  英宗为何对二皇子颢略有偏爱,而一直不愿意按台谏之言立元子顼为太子,大概有两个原因:
  1.英宗本人比较喜欢赵颢的性格。
  赵顼和赵颢不同的性格特点吕诲与傅尧俞在前文提到的上疏中归纳得很传神,顼是“天资敏悟”,颢是“天资信厚,久炙圣训,友于雍睦”。重点就在这“敏悟”与“信厚”之间。
  赵顼的聪明有多位大臣曾在上疏或后来写的笔记中提及。在宋人张舜民的《画墁录》有段生动的描述:“神庙(赵顼)博涉多闻,每发疑难,出人意表,讲官每以进讲为难,苏子由以手扪腹曰:‘吾每进讲,未尝不汗出也。’”可见赵顼不仅博学,还有跳跃性思维,每每把讲官问得无言以对,所以诸臣视进讲为苦差。而英宗本人性格较优柔,几番沉浮的皇子生涯又让他如惊弓之鸟,有些神经质,如顼在他面前也不时流露这种跳跃性思维与积极进取的个性,想必他是不会感到愉快的。英宗生病时厌恶喝药,宰相韩琦亲执药杯以进,英宗勉强喝一点就推开,药洒出来弄脏了韩琦的衣服,曹太后再命顼奉药劝父亲服,而这次英宗连看都不看一眼。
  “久炙圣训”的赵颢则是个行事谨慎又无比孝顺的人。他在治平年间的事迹史书上记载不多,只说他如何尊师:“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从神宗、哲宗两朝他所行之事更利于看出他性情。在变法时颢坚决站到太皇太后与皇太后一边,对顼屡有劝谏。太皇太后劝顼废除新法,颢从旁道:“太皇太后之言,至言也,陛下不可不思。”这短短一言立即激发了顼对他久积的怨气,适才被太皇太后点燃的怒火也尽数发泄到他身上,顼指着他斥道:“是我败坏天下耶?汝自为之!”而颢的反应只是黯然泣下,道:“何至是也?”可见他秉性温和,始终是个听长辈话的好孩子。而最后他也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方式将他的孝顺上升到了完美的程度:多年以后,在母亲宣仁高后得病时,他“旦旦入问,因亦被病”,这个因侍母而得的病成了他最后的死因。回头来说,面对颇有锐气的顼和恭谨孝顺的颢,以英宗的性情看来,理当是后者更能得他欢心。
  
(待续)
№19 ☆☆☆米兰Lady2005-03-13 03:18:5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个人读史时,喜欢颢胜过顼,至于做皇帝,两人个性参合一点也许更适合。
 
不过读到史书上那里,因为新法的争论,太皇太后面前神宗质问颢
有取代之心。当然也不算质问,只是火头上发泄。但是他这一席话
必然在颢和当场所有人心中都烙下了印记。
 
 
颢会更加谨慎,小心。当兄弟之情折杀成君臣之礼,不知道神宗事后是否会隐然后悔。
而对于两宫而言,为了杜绝谣言和保护颢,再疼爱,恐怕也会故意
疏远一下他,想起神宗临终时,高后的举动……
 
№20 ☆☆☆yizhen2005-03-13 06:02:33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5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