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余音远过潇湘去,碧天如水夜云轻之三 [0]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高风与亮节--箫品

    我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什么叫乐品呢?就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当然,也包括它在音乐表现上的层次和品位。严格地说,箫的精神档次是很高的,文化底蕴是很深的。

    最说明这一点的是:中国人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请大家不要领会成品尝或品味之品,我们认为应该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箫的品位高,关键还在于吹箫人在道德修养、气节情操方面要具备高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是很多的,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因此我们学习箫演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乐品极高的箫曲。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认为梅花由于在三冬腊月开放、具有敢抗风寒、不畏霜雪的特征,困此常借梅花来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弄,是指乐曲中的梅花主题出现过三次而言。箫轻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达了梅花的冷艳脱俗和美丽高洁。

    《苏武牧羊》一曲虽简单,但每奏起它时心里总是有肃然起敬的庄严感。那“苏武留胡节不辱”的旋律,曾伴随过多少仁人志士面对邪恶不低头,面对名利不动心,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箫是特别看重的,咏箫的诗词格赋更是举不胜举。有的借箫言赋,有的寄箫抒情,情景交融,箫音缭绕,美不胜收。下面我们集录了部分有关箫的佳言妙句,请朋友们赏析:

一、采菱歌
鮑照
惊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
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这首诗描写了人们采菱时吹箫作歌的情景。

二、咏怀
阮籍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篙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得末,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吹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市郊,战国时是魏国首都,叫大梁,有古迹吹台。诗句中“箫管有遗音,”则说明远在战国时期以前,箫就为人们所喜爱,所流传,并建造吹台。箫不但能单独吹奏,合奏,还可为歌舞者伴奏。《咏怀》是一首古老的怀旧诗。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吟道:
东风夜落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词中描绘元夕之夜,到处火树银花,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吹着笙、管、笛、箫,载歌载舞,民间欢庆闹元宵的热闹场面。

   《白香词谱笺》中收录的宋代名词人安达祖的词中,有“人若梅娇,正愁横断乌,梦绕溪桥。倚风融汉粉,坐月怨秦箫。”的词句(选自《换巢鸾凤》)。史氏在《瑞鹤仙》中又吟:“自箫声吹落云东,再数故园花信。”以箫声喻示相思之情。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千古佳句脍炙人口,为后人传诵。

    而低迴委婉的箫音则更能表达人们的悲欢离合,分别时的凄楚,如泣如诉。大诗人李白在《忆秦娥》中吟出: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用“箫声咽”描写伤别,寄托思情,可谓“箫声轻,情义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难舍难分的伤别意境。然而,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经旧游》中一句:“凉月殷勤碧玉箫。”又给我们以清爽淡雅之感。

    烟花三月扬州城古迹颇多,有历代文人留下墨宝,其中有诗曰:“何处玉箫天似水,琼花一夜白如冰”。玉箫琼花美不胜收。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洞箫赋》对于箫的描写更是精妙绝伦,有独到之处。赋的前半篇铺写江南竹林美景,辞藻华丽;后半篇写箫声,绘声绘色,笔触细腻。赋中形容洞箫之声:“政听其巨音,则周流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僭,顺叙卑达,若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湿润,又似君子。”

    以人事人情喻箫声,自有其独特、新颖、别致之处。汉元帝为太子时,曾令后宫贵人左右都诵讳《洞箫赋》。可见,此赋在当时就颇具影响,流传至今。
№0 ☆☆☆涵烟 2003-02-20 15:45:12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