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卫青与霍去病 [57]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霍去病是年轻的、飞扬的、任性的。

他运气好,出道的时候,舅舅已经是大将军,舅妈是公主,姨妈是皇后。那股子年轻飞扬更是投了姨丈皇帝的脾性。他任性,青春飞扬,他有骄傲的资本,战事不停地打,他不停地得胜,李敢顶上几句他就敢当众射杀了对方,皇帝自会为他辨护。有时候我们也都会不由自主的宠爱一个青春无敌的少年的。

卫青是谨慎的、沉重的,甚至是有点儿委屈自己的。

没办法,爹不亲娘不爱的,从老爹家受了虐待跑出来,姓也是跟着老妈的,他母亲卫孺大姐卫少儿者是放荡的女子,生了许多父不详的孩子,也顾不得这个小男孩。另一个姐姐是平阳府的女奴,他自己是个放马奴。他不得不小心地,乖巧地处世。卫大将军虽然不及霍去病那样飞扬,可是犹如一座沉稳的大山,庇护了卫氏家族几十年的荣光。只有他死后,卫氏家庭才明白这靠山不是皇后,而是大将军。

卫与霍我都喜欢,不同的,但各有各的可爱,不必要扬卫去抑霍,也没必要抑卫扬霍



☆☆☆蒋胜男于2004-05-08 14:40:11留言☆☆☆






我喜欢卫青多一点.......稳重啊,为人处世也好......

不过挺可怜霍去病的,24岁就死了.....大好时光啊.......


☆☆☆月桦于2004-05-09 03:12:07留言☆☆☆  

  


死得正是时候。再晚一点,照他那脾气,在汉武手里落不了好。
死得早,留下的千古追想,死得晚了,可难说了。


☆☆☆天命于2004-05-09 06:26:15留言☆☆☆  

〗  


汗,匆忙间有一个写错了,卫青的妈是卫媪。姐姐是卫君孺卫少儿,还有卫子夫。




☆☆☆蒋胜男于2004-05-09 20:41:20留言☆☆☆  


我只知道卫青娶了一个公主当老婆,而他以前是公主的下人...对吧....????(好像不是公主,但身份满高的,忘了.谁能说清楚一点啊...)


☆☆☆月桦于2004-05-10 09:56:47留言☆☆☆  

  


有他死后,卫氏家庭才明白这靠山不是皇后,而是大将军。

sigh........


☆☆☆工王云于2004-05-10 11:44:30留言☆☆☆  



  我看了点《史记》上的列传,卫青和霍去病是在一起写的。上面写霍去病杀李敢是因为他曾触犯过卫青,当时卫青并不追究,但霍去病不高兴,就在游猎的时候故意射杀了他。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很好,而且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
   霍去病是个军事天才,但非常不体恤士兵,极为任性。卫青就温厚些,司马迁也比较推崇卫青的为人,他在列传中对人物都是有褒有贬,非常中肯,但没有写过一点关于卫青的负面,可以说他认为卫青几乎是个完美的人。
   霍去病的好,在于他的气概和率性,与卫青也算是一动一静。毕竟骑射千里追击匈奴的豪气和胆识,千古唯此一人吧,思之即令人神往。想象在巍峨的巨宅门前,手持马鞭的霍豪气万丈的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谁都会爱上这样的少年。
   我想,卫青是卫青,霍去病是霍去病。卫是最好的丈夫,而霍则是最好的情人。


☆☆☆豆豆于2004-05-11 10:53:07留言☆☆☆  





读霍去病传

黄沙夜带刀,
应忆霍嫖姚。
影逝春千里,
光追柳万条。
诗成风雨落,
梦觉烟霞消。
尤望祁连雪,
云平呼射雕。
☆☆☆。。。。。。。。。。于2004-05-11 18:31:49留言☆☆☆


(一)

大将军卫青少年时期时比较悲惨的。他的母亲是平阳侯曹寿府里的下人(汉书说是平阳侯的小妾,不大可能,她丈夫应当姓卫,在卫青出世以前已经死亡),父亲名叫郑季,是平阳侯府里的一个县吏。他有一个同母兄长卫长君,三个同母姐姐(卫孺君,卫少儿,卫子夫),还有两个同母弟(卫步卫广)。这么多的孩子,一个寡妇养起来自然吃力,所以当母亲的只能把幼年的卫青送到父亲家。郑季对这个儿子显然不怎么关心,让他去放羊,几个异母兄长更是把他当奴仆来折腾。最后卫青逃回母亲身边当了平阳公主的一名骑奴。

卫青曾经随侍(平阳公主?)入甘泉宫,一名钳徒(戴枷的囚犯)给他相面,说他是贵人,将来有封侯之望。卫青笑道:“人奴的孩子,不被打骂就满足了,谈什么封侯。”这就是钳徒相面的典故。然而一个偶然改变了卫青的命运。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上巳节,汉武帝去平阳侯府看望姐姐阳信长公主(阳信长公主嫁给平阳侯曹寿,所以又称平阳公主),看上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将她带回长安。卫青也就跟着离开公主府,到建章宫当差。

(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卫青的年龄,估计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这是从卫子夫的年龄上推算出来的,武帝那一年18岁。汉初人口凋零,曾规定女子十四岁出嫁,武帝时虽然不再强行执行,想来一般女子拖到十七岁也是老姑娘了。另外,一般骑奴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卫青也不会太小。前燕慕容霸十三岁上战场,桑弘羊也是十三岁被武帝任用,如果假设卫青当年十三,那么他比汉武小五岁左右。)

根据外戚世家的说法:由于陈皇后嫉妒,子夫进宫一年都没有再见到武帝。直到后来武帝要将一些宫女发放出去,子夫请求离开,武帝才又动了怜香惜玉的心。不久子夫怀孕。皇后的母亲太长公主怕子夫生子影响女儿的地位,又不敢动子夫,一口恶气就撒在了卫青的头上。如果不是郎骑公孙敖得到消息找了几个帮手把卫青抢出来,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评:公孙敖是卫青在建章宫当差时结交的朋友,他肯为卫青得罪皇帝的姑姑和皇后,也许有一点投机的因素,更多的应当还是少年时的义气和血勇。公孙敖的救命之恩卫青一直没有忘,几次上战场都提携他立功。然而这位朋友在战场上的表现怎么也及不了格,卫青刚帮他立功受了封,一不留神他老兄又不知道在那里打了败仗。人格估计也有点问题,李陵最后投降匈奴这老兄脱不了责任,后世李家军对他的气估计也一并撒在了卫青的头上。)

卫青就这样在生死边缘转了一圈,想来经过这么一遭,卫青明白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野心,此事之后个性估计更加淡泊了。

馆陶太主这场胡闹,将卫青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汉武帝赌气,任命卫青做建章监,侍中。大肆封赏卫家兄妹姐弟,将卫家大姐嫁给太仆公孙贺,就连卫家二姐的情夫陈掌都没拉下。不久又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典护军。

(侍中官职不大,却天天能见到皇帝,武帝朝用中朝对付外朝,所谓中朝有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侍中的地位不可小瞧。小霍,霍光,甚至李陵都曾经坐过这个位置)

当时汉武帝的日子并不好过,建元新政失败,从太皇太后到淮南王刘安都有废他的意思,就连他的亲舅舅田蚡也跑去和淮南王密谋废立。武帝便跑到终南山去打猎,自称平阳侯,践踏农田,憋着一肚子的火扮演他前程远大的跋扈子弟角色,其实是借此机会结交功臣子弟,他的姐夫平阳侯曹寿当然少不了插一脚。

建元三年七月,武帝借着救助东瓯国的机会,让严助持节到会暨发兵,严助斩了一名司马,让会暨守不得不发兵。借此,武帝绕过了掌握兵符的太皇太后,用皇帝谕取得兵权。九月,武帝招募出使月氏的勇士,郎官张骞应招出使西域。(张骞此行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并探查西域之地理人文情况,为打击匈奴作外交准备)

同年,他令卫青建立期门军(后来改名为羽林军),这是一支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年轻的卫青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评:卫家几兄弟,从早逝的卫长君以下,都默默无闻,19岁的汉武帝不傻,他挑人,挑中的只有卫青。从这一年开始,到元光六年,八九年的时间卫青应当一直是在替武帝管这支军队,并且自己学习。)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太皇太后死,董种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秋天,匈奴来求亲,武帝答应,同时任令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面对单于王廷);任命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护卫长安),练兵准备与匈奴开仗。

这一年,主父偃来找卫青,希望他向汉武帝引荐自己。卫青几次向汉武帝提起,汉武帝都不听;主父偃只好自己上书阙下,得到汉武重用。

(评:从这点看,卫青和汉武帝不可能搞什么BL,否则,不可能卫青几次推荐都不听。主父偃有才,得势之后,为人却很骄纵。曾经盗书陷害董仲舒,当时董仲舒上书建议武帝除掉舅舅田蚡和淮南王刘安,草稿被主父偃看见,而生嫉。)



☆☆☆湖衣于2004-05-11 23:59:02留言☆☆☆







№0 ☆☆☆蒋胜男 2004-06-07 19:22:08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元光五年,陈皇后被废。江都易王请求讨伐匈奴,武帝不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夏,匈奴入掠上谷。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将军分击匈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这四个人中,只有卫青是初上战场,这一年他大约23至26岁。
 
(注:上谷是郡名。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地在今北京市西北一带。“茏城”,龙城,即龙庭,匈奴祭祀地,在外蒙鄂尔浑河以西的和硕柴达木湖一带。云中,在内蒙托克托)
 
(再注:卫青初击匈奴的时间《汉书》《史记》记载不同,我取《汉书》说法。清注意这时每一军各将万骑,说明汉武帝在兵员上基本持平,没有侧重。另外,武帝放心让卫青独自领军,也说明这十年来卫青治军的成绩。)
 
这次大战的结果是,卫青打出长城,兵至龙城,斩首700余级。骑将军公孙敖(卫青的笨蛋朋友)折损七千骑;李广(倒霉蛋将军)全军覆没,被匈奴活捉,逃了回来。两人依法都当斩,交纳了赎金以后贬为庶人。公孙贺(窝囊蛋姐夫)也是无功而返。四万人出去,回来不到两万三,损失可能过半。
 
(评:卫青初战的过程太史公没有详细描述。却在《李将军列传中》特意提了一句“匈奴兵多”,所以李广被生擒,颇耐人寻味。但是若以此断言太史公偏袒,也有些牵强。)
 
平心而论,卫青以一万之众,斩杀700余人,并不是什么大胜利。战况可能也不会太惨烈(史记里找不到有关双方力量的记载,姑且认为卫青兵多吧)。不过武帝要的只是一个胜利,或者一个对匈奴强硬的理由。首先,卫青打了一场胜仗,战果再微不足道也已够瞩目,第二,四将中唯有年轻的卫青是他一手提拔栽培出来的。武帝高兴之余,封卫青作关内侯。
 
卫青一战封侯,许多人眼红,不服气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士大夫们,卫青当建章监、管一管羽林军也就罢了,士大夫们好歹可以在心底里骂一句裙带官得到点精神安慰;想不到小马奴竟然打了胜仗,这就让人没话好说了,那么就算他运气好吧;再一看,小马奴还封了侯,这。。。这。。。这,岂有此理,这下连老将军们也得罪了,其中也包括了上次出征的总指名将韩安国。武帝对卫青的偏爱无疑是给嫉妒瞧不起小马奴的人火上浇油,以后卫青打再多的胜仗也只落个“不败由天幸”的评价。
 
(评:《卫将军传》中太史公对卫青的评价基本上是褒扬,又届苏建之口说他得不到贤士大夫的称赞,其中一个原因估计就是武帝这次对他的偏爱造成了士大夫们的反感。)
 
平心而论,卫青初战得胜是有些幸运,但是没有人能靠幸运过一辈子。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边境掳掠一番退回草原后,就和草原连成了一体。当时又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技术,汉军分兵进入大草原真正成了沧海一粟,追击搜索常常是徒劳无功,有时甚至损失惨重。再遇上恶劣的气候,迷失在草原或者沙漠里也不是希罕的事情。比如老将军李广就常常被迷路的问题困扰,迷路的频率高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路痴。然而卫青七出沙漠,没有一次迷路,没有一次战败,不能不让人惊叹他的本领。作为侍中,他可能早就知道武帝迟早要对匈奴用兵,十年漫长的岁月里,想来已经对匈奴的情况仔细做过研究。再者,对匈奴作战最重要的是骑兵,卫青是马奴出身,又当过骑奴,对于战马应当有着比别人更深的感情,这一点可能也对他后来的马上生涯也有所帮助。元光六年这次出征,与草原接触,并到龙城,应该会想得更多。
 
这一年西汉朝改变了匈奴战略: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出击;同时以骑兵取代步车为主的军队。如果卫青的胜利不是促使武帝下决心的理由,起码也坚定了武帝的信念。
 
秋冬之际,匈奴又来了几次,渔阳一带边患尤其厉害,汉武帝就派了韩安国驻守渔阳。身在长安的卫青,则在武帝的偏宠和士人的毁誉中度过了一年。
 
(注:渔阳是郡名,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地在北京市以东)
 
第二年,也就是元朔元年(前128 年)春,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被立为皇后。卫子夫立后一事,主父偃出了一分力。不过卫子夫立后,更有可能是因为新立功的车骑将军。这侍候汉武帝是真心对卫青好,其时田鼢已死,不必因为制衡而再捧出一个外戚。
 
(评:主父偃和卫家关系看来还真不错,就这一点《大汉雄风》没瞎编。主父偃在卫青还没有位极人臣的时候就找上他,还有可能是因为别人都嫌弃他。这时候来个投桃报李,估计是独具慧眼,觉得卫青同学大有作为。)
 
接下来的事情史记汉书记载矛盾。对比书史中韩安国、李广与卫霍的传记,以及武帝本纪,事情的顺序应当是:这年秋天夏末或者初秋,屯守渔阳的韩安国抓到匈奴俘虏,以为匈奴已经撤兵,上书说农民耕作的时候到了,要求撤了军屯,(其实韩是想回京)。谁知撤了军屯不过一个多月,匈奴两万铁骑入侵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败渔阳守军,两战死了四千多人。韩安国被围困,手下千余兵(或者七百人)也快打光了。等燕王听到消息来救时,匈奴已经跑到雁门,又杀掠数千人而逃。武帝愤怒,派人责备了韩安国一顿把他赶到右北平去。
 
韩安国是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景帝时因为替窦太后的爱子梁孝王辩护而受到窦太后的赏识,后来又转而贿赂田鼢。田鼢死后,逐渐失势。太史公在他的传中提到卫青有军功,受到武帝宠信,而他却越来越不得志,调任右北平几个月就吐血而亡。
 
(注:辽西是郡名。治所阳乐,在今辽宁义县西,地在辽宁大凌河下游以西一带。右北平,辽宁省凌源西。)
 
贬斥韩的同时,汉武帝召回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前作了一件很不名誉的事情。他要求派得罪过他的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那个不长眼睛的倒霉蛋杀了。不过匈奴人害怕飞将军,几年都不敢在右北平一带活动。
 
与此同时,卫青临危受命,出雁门追击匈奴。这次汉武帝给了这位车骑将军三万人马,同时命令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发,配合卫青从背后阻击。卫青再次及时捕捉到匈奴人的行踪,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
 
(评:注意卫青的前两次出征,太史公记录极其简略,反不如韩安国出壁入壁记载的详细,如果不是太史公偏心,就是卫青不愿意宣扬自己的战功。)
 
 
№2 ☆☆☆湖衣2004-06-07 19:24:0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五)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与太子于单争位。于单失败降汉,被封为涉侯(几个月后死),伊稚斜做了单于。
 
匈奴是游牧民族,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尧虞舜以前,从西周开始,就不断骚扰中原。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了林胡楼烦,从代地开始沿着阴山修筑长城,直到高阙。后来李牧守边,匈奴不敢犯赵。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后,又派蒙恬北伐,收复河南以及河北的阳山,连接三国长城。然而秦亡之后,刘项争位,河南之地又被匈奴夺回。
 
(注:北部重要关塞中云中、雁门、代郡三塞都是赵武陵王修建,东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则是燕国设立)。
 
(评:内乱的时候往往是外族进犯的大好时机,请参照红楼梦里探春姑娘的话。西周灭亡,五胡乱华,明被清代都是栽在这个内乱之上。秦末这场乱战,我们只能替老祖宗庆幸,匈奴到底不是成吉思汗。)
 
当时匈奴首领是雄主冒顿。冒顿和他的子孙让汉初的帝王吃尽了苦头,高祖倾全国之兵三十二万北伐,结果被困白登城,不得不靠反间阏氏逃脱。文帝时老上、军臣单于父子大肆侵汉,虽然有名将周亚夫等防边,烽火依然通向长安城甘泉宫。景帝时靠和亲总算让匈奴维持在小打小闹的范围。直到武帝时,卫青为将,三次征讨匈奴,夺回河南,双方力量开始逆转。
 
(八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好歹还逗来美人一笑,可是文帝这把烽火却是因为太监一怒。原因么,就是文帝要他的小太监中行说陪公主出塞和亲。中行说不愿意去,文帝便强迫他。小太监大怒:你小子非要我去,我一定不会让你好过。说到做到,到了匈奴便投降了。他将汉朝的优秀文化,比如分条记事,传入匈奴,让匈奴人知道了如何核算人口牛羊的数量;又教唆老上单于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妖魔化汉朝,增强民族自信心;帮助老上单于寻找有利时间对抗汉庭,真的让文帝焦头烂额了。八卦之后的评:翻开史记看看,这个中行说的头脑还真不是一般的简单,不光一张嘴能言善辩,军事头脑也不缺,竟然是文武全才。景帝时匈奴不再大肆侵犯,有可能是文帝去世了,中行说的怒气消了。不过小太监火气这么大,似乎有点不寻常,有心人请继续八下去,现在呢,让我们回到武帝元光三年。)
 
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匈奴当然不甘心,于是频频袭扰汉域边境。一只鞋即位后的夏天,匈奴数万骑入侵代郡,杀死代郡太守,劫掠千余人;当年秋天又攻入雁门,再杀掠千余人。
 
武帝没有马上回击。可能是因为王太后薨逝,国丧期间,不想兴兵。另一方面,张骞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出使,从大月氏归来,并带回匈奴周边地理以及西域图籍,被武帝封为太中太夫。汉朝休养生息,更大的行动在酝酿中。
 
(评:张骞此行,不仅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对沙漠各族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对以后的漠南漠北以及河西之战,助益极大。估计张骞回来后这一年多卫青一直忙于背地图,准备地理考试。《大汉天子》里汉武帝的兄弟张汤也在这一年被任命为最高执法官廷尉)
 
汉朝按兵不动,匈奴却在第二年夏天,各派三万骑入侵代郡、定襄以及上郡。河套地区本来是右贤王的地盘,右贤王当然也不会闲着,几次侵扰朔方城,杀掠百姓,企图夺回河南。于是武帝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天再度发起漠南之战,卫青第四次出征。
 
(注: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匈奴部族以单于为尊,下面设有左右贤王[匈奴语屠耆为贤,左右贤王即左右屠耆王,左贤王常以太子充任],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大都尉、大当户,以及左右骨都侯。左王左将居东,从上谷郡开始,向东与秽貉朝鲜接壤;右王右将在西,从上郡开始,与月氏、氏族羌族为邻;单于的王庭则延伸到代郡云中。)
 
这次出征,汉朝共发兵十几万,目的保卫河套地区,打击对象自然瞄准了盘踞在漠南的右贤王。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卫尉苏建(苏武的老爹,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骑将军)、代相李蔡(李广的堂弟,轻车将军),则从朔方出发,四将均受卫青节制。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则从右北平出发,牵制左贤王。
 
这一战卫青采用的战术是远程奔袭加夜袭。出塞后急行军六七百里,乘夜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没有把卫青放在眼里,以为汉兵不可能深入漠南草原,还在醉饮帐中。汉军袭来,他大惊失色,也顾不得部属了,带着爱妾连同数百名护卫,乘夜奔逃到北方。卫青的部下轻骑校尉郭成带人追了几百里,右贤王已经逃远不及。汉军抓获右贤王属下小王裨将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牲畜数千百万,战国之辉煌,是对匈奴作战的第一次。卫青引兵凯旋。
 
这一次大战,也是汉军第一次深入塞外作战。从此以后,汉军深入草原沙漠,战火离中原越来越远。武帝得到战报,龙心大悦,不等卫青回到长安,派使者到边塞,捧着大将军印,就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诸将之兵皆归大将军统帅。从此,卫青实直名归确立为军中第一人。
 
(评:从元光五年第一次出征起,卫青就一直独立领军,指挥作战的经验可以说相当丰富。几战下来,可以看出他用兵奇正兼擅,直击、迂回、突袭各种战术运用得相当娴熟,如臂使腕。这一次出兵,直捣右贤王, 30岁左右的卫青更成为一个成熟的统帅。异地作战,长途奔袭能够准确地击中目标,出塞之前,卫青一定作了充足的准备,对于塞外地理环境和气候认识颇深,才能取得成功。另外,这一仗四将协同作战,没有一路失期或者迷路,相信卫青对于将军的调配和指挥协同作战也应该有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这一仗,太史公描述的比较详细,可能是因为有朋友随同参战,亲身经历。以后大将军两出定襄以及最后的河西之战,太史公写来都如灵活现,比较起来小霍的军功基本上是照抄武帝的诏书,对卫青也不算偏颇了。卫青具体指挥协调参战大军的方法,太史公没有解释,因为这是主帅直接下达给校尉军官们的指示,卫青在战报里也没有提。)
 
大将军回朝后,论功行赏,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武帝还觉得不够,将卫青三个儿子都封为列侯。荣极之时,卫青依旧头脑清醒,将功劳归于皇帝和将士。陈词表示自己能在军中任职,是皇帝庇护,出战大捷,则是校尉将士出生入死之功;皇帝也已经增加了自己的采邑,而他的孩子年幼无功,却蒙天子垂恩割地封侯,不符合自己在军中做官鼓励将士奋斗的本意,坚决辞功。武帝表示没有忘记诸校卫的功劳,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等十几位将军校尉。卫青爱护部下与将士们同甘苦的形象终于得到人们的承认。这条封侯捷径,让淮南王的部将雷被也动了心,想跟卫青去打匈奴。
 
(评:推功让爵,是第一件可以反映卫青为将品性的事情,或许被人怀疑他的真诚。然而跟随卫青作战的将士必不作此想。在卫霍列传中所附的十七名将军中,以校尉身份跟随卫青最后做到将军的超过一半,而直接跟从小霍作战的名将只有两位,相较之下舅舅对部下显然比小霍要考虑的多些。这次封侯的都尉校尉大多数已经是第三次随卫青出征匈奴,公孙敖封合骑侯,封邑一千五百户,仅次于轻车将军李蔡,卫青这恩也报得够意思了。李蔡是李广的堂弟,也已经两次跟随卫青作战。以名气而言,李蔡比堂兄差得太远,但是他从文帝朝开始就慢慢积累功劳,又肯老老实实听卫青指挥,得到封侯,以后更是出将入相,位列三公,给庸庸碌碌的老好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终生不得封侯的李广,此时不知该做如何想。然而武帝手下无论是将军还是丞相,得善终的实在不多,李蔡就在相位上犯法被处死。卫青的姐夫公孙贺也是一个聪明人,武帝要拜他为相,他吓的大哭不想干,却也逃不过族灭的下场。韩说则是武帝男宠韩嫣的弟弟,自己也是武帝的男宠,后来江宠以巫蛊事诬陷卫太子,韩说去太子宫找证物,被卫太子杀死。卫青传中包括卫青在内的十八名将军,得到善终竟没有几个。这些,都是卫青去世以后的事情了。)
 
卫青的人品,本传中只有仁厚温和忍让几个字,然而看他行事,才明白这几个字加在他的头上竟不是虚言,卫大将军是真正当得起。他的人品,淮南衡山两王的传记中写得更加明白。
 
从元朔三年开始,淮南王就意图谋反。卫青成为大将军后,他怕朝廷派卫青来镇压,便向部将伍被询问。伍被说自己的朋友黄义曾经随同大将军攻打匈奴,回来以后告诉他:“大将军对士大夫有礼,对士兵有恩,人人都乐意效命。策马山冈如飞,才能出众。”认为卫青有才干,并且有丰富的征战经验,不容易抵挡。淮南王的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归来,更明白表示大将军号令严明,作战英勇,常常身先士卒。安营扎寨,凿通井水,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饮;出征归来,士兵渡完河,他才肯渡;皇太后赏赐的东西,他都转赐部下,即使是古代名将也无人可比。后来淮南王再次以陈胜吴广事做比要谋反,伍被依然强调卫青的才能不是秦将章邯杨熊所能比拟的,于是淮南王派人入长安,一则意图刺杀卫青,二则说服丞相公孙弘屈从。这是元朔六年。
 
(评:淮南王传中,伍被和曹梁对于卫青都是交口称赞。对照李广的传记,对士兵爱恤,作战英勇都如出一辙,唯一强调的一点就是卫青军纪严明。我想他是将李广与汉初另一位名将程不识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了,既有李广的个人勇猛和爱将恤卒,又将程不识的严谨用来治军。后来的小霍明显地更偏向李广治军宽松的路子。卫青在军中士兵心中的威望,太史公没有在本传中提到,便有了治史不公的嫌疑。也许在他看来,伍被不赞成淮南王谋反,言辞之间可能故意把卫青的优点夸大。即使如此,还有一个曹梁,更重要的一点:他遗漏了淮南王的女儿刘陵。这位翁主可是个出色的间谍,在长安结交了不少权贵,以她的能耐,自然知道伍梁两人是否言之不实。淮南王谋反,唯一忌弹的就是卫青,而不是直言敢谏宁愿守节捐躯的汲黯。汲黯不过是个不能拉拢的问题,卫青站在那里,是明明白白地昭示他将失败。所以,淮南王派人刺杀卫青,拉拢公孙弘,却放过了汲黯。)
 
卫青的为人,不必夸张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将军、人臣和君子。然而太史公却在卫青传中特意添上一笔:不得贤士大夫的夸奖,却也基本上是事实。究其原因,则要回到元朔三年。
№5 ☆☆☆湖衣2004-06-07 19:25:2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其实,月看越觉得太史公这个人有趣,分明敬佩大将军,却又不怎么甘心,颇为矛盾的一个人。其实仔细说,他的记录明仗执火的不公是没有的,但是字里行间,意在言外,怎么看都不顺眼啊。
 
俺是小人,底下分析,因为汉武帝跟他有过节,而卫青武帝一朝屹立不倒,卫氏一门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只怕大将军是受了这个冤枉气。
 
还是原来那句老话,一个仁厚温和忍让的人,打起仗来那么勇狠狡,怎么看都是矛盾啊。
№6 ☆☆☆青枚2004-06-07 19:26:2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青瓜,你说的基本上也是我想的。
不过,考虑到武帝用人基本上重才胜过重德,布衣之士虽然有人有傲骨,也不会太多。一个可能是这批布衣之士不被看作贤士大夫。
 
№9 ☆☆☆湖衣2004-06-07 19:28:1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卫青和平阳公主的故事呢?由本姑娘来解释一下:卫青是平阳候府的放马奴,他一直喜欢着平阳,但介于身份、年龄(卫青比平阳小3岁)卫青把这爱苦苦压抑了十八年后才厮守在一起。卫青也有原配的妻子叫赵吉儿。
№11 ☆☆☆镜花水月2004-06-07 19:42:0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更正一下,卫青应该比平阳小近6岁左右
№12 ☆☆☆镜花水月2004-06-07 19:44:5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卫青和霍去病,是我从小五读历史书时便喜欢的人物,加上卫子夫这么一个美女,我对这一家狂有兴趣.
 
谢谢蒋胜男贴出这么多东东
№13 ☆☆☆DECEM2004-06-07 19:45:1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亲爱的,这个赵吉儿是小说里的人物。平阳公主比卫青至少大了六岁。这段婚姻很让人怀疑是强抢良家少男。。。
№14 ☆☆☆湖衣2004-06-08 12:37:5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受不了啊,真的受不了啊。千万别说什么两情相悦苦苦压抑,汗毛直竖。
№15 ☆☆☆青枚2004-06-08 20:24:1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具体点的平阳公主和卫青。
现在很不懂。
№16 ☆☆☆lynn2004-06-08 22:24:2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谢谢蒋胜男贴出这么多东东
 
  
☆☆☆DECEM于2004-06-07 19:45:15留言☆☆☆
 
谢谢,但是——
狂擦汗,偶不敢掠人之美,那些关于卫青的具体精彩部份是湖衣MM的,是湖衣的。
偶把谢谢转给湖衣。
№17 ☆☆☆蒋胜男2004-06-09 12:46:3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猫啊,湖衣应该是姐姐吧。
№18 ☆☆☆青枚2004-06-09 14:06:4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猫啊。这个谢谢是感谢某人贴出来得,偶没贴到这里,所以,还是应该谢谢你:)
№19 ☆☆☆湖衣2004-06-10 23:38:4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抱两位jj一下,不要谢来谢去了
笑,讨论得如此精辟,是谁贴的都无妨啊
№20 ☆☆☆初晨太阳2004-06-11 00:22:1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