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创作交流
主题:架空历史写小说──只是胡说,不是心得 [12]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一位老前辈曾经说过,写作最好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此建议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但我不知道这一道理怎样运用于与历史有关的文章中。历史中的人物都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仅仅是断壁残垣、只言片语,还有的就是那重重的神秘感,但正因为这样,它也比较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想想啊,如果我看到的小说故事描写的都好似在我身边发生的一样,日常琐碎、鸡毛蒜皮,那还有什么意思?!

  因此有了历史小说、玄幻小说和神怪小说,我们在这里仅谈谈有关历史的小说。比如现在的言情故事常常找一个历史朝代作依托,然后在这一历史依托中再慢慢展开情节,但一个朝代毕竟就有一个朝代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典章制度,那既然选择了历史,是否就要完全尊重历史呢?我想其实并不见得,连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不也是七分实写,三分虚写,搞得人们一头雾水嘛。

  言情小说家们有时不得不借用一下历史中的人和事,但并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作者都是十足的历史爱好者,要求她们对所写的历史时间、地理、人物、事件及风俗弄得一清二楚,俗话说:“像不像,三分样”,只要打好行囊,穿好古装就可以了,不要拿着草莓圣代、戴着时尚墨镜就跑到古代去!

  言情小说中的历史环境毕竟不是历史传纪和历史小说,我相信在历史传纪中一定是要求“无一字无来处”,参阅大量的文献,一人一事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证和核实;而在历史小说中则次之,此时只要求大方向不错就行,其余的人物、细节则可以虚构,但相对仍然比较严格,因为这类故事是讲的就是历史,如果在人物风俗、典章制度上犯错误的话,是说不过去的;而言情小说中的历史环境就相对好多了,它只是需要一个述说故事的背景,需要借用几个历史人物的名字,而其余的,就并不是读者选读言情小说的初衷所在了。

  历史环境很难细致入微地体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清朝比明朝好写,近古比远古好写。远古的人们该吃什么饭菜?穿什么衣服?有什么礼节?受什么教育?有什么消遣?房子里该摆设什么器具?出门乘什么舟车?路经有什么城县?……太可怕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呐!就拿吃饭来说,当我们了解了人们在上古曾经不吃午饭,一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椅子、需要席地而坐;没有火折子、还要用敲击石块的方法取火;没有筷子、要用手来抓饭;没有土豆辣椒蕃茄黄瓜、只有白菜大葱等等,你还会有兴趣来写它吗?哎,还是得写呀,谁让我对范蠡、西施、夫差、勾践感兴趣呢!:)

  举个例子说,青枚在短篇小说青莲集之《赠汪伦》里运用优美舒展的笔调描写了唐代李白与汪伦、颖儿之间的一段故事,取材于绝句《赠汪伦》。虽然颖、汪应该是其中的女、男主角,但其中最出彩的人物却是李白,作者运用“写意传神”的方法勾勒出了一代诗仙的风姿神采,颖儿在与李白交往后似乎“顿悟”了人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轨迹,开始了“绮罗散尽人独立”的新生活。

  青枚对唐代环境是十分熟悉的,像文中提及的羯鼓、琵琶、轻歌、旋舞都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唐代当时的时尚歌舞场面。葡萄美酒在中原曾一度失传,于唐初再次引入,并流传极广,在部分内地也有栽培,并能够自酿美酒,因此为汪伦安排了用葡萄酒款侍李白。唐时1尺约合现在的29.75厘米,文中为李白设计的身高是“六尺男儿”,大约就是现在的1米78左右,恰恰是一个伟岸的“奇男子”了。

  但我们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仍然有一些历史细节被疏忽了:

  从时间上看,李白奉召西入长安是在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的事,游桃花潭发生于天宝十四年,然后李白避难剡中,旋隐于庐山。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幸蜀是天宝十五年六月的事;同年七月,李亨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至德元年。那么从时间上看,故事的发生离安史之乱爆发间隔只有一年多,文末颖儿却说在川中居住已经近二十年了?!

  从地点上看,故事发生在唐时的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文中提到了泾县三宝,“美景、美酒、美人”?其实在唐时,泾县的酒并不是非常有名,而当地生产的纸、笔却是天下闻名的,即著名的“宣纸、宣笔”,是当时的贡品之一;文末的场景转移到了大匡山脚下,这是李白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它位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也就是北朝时的昌隆县。唐先天元年更名为昌明县,五代时再更名为彰明。那么文中的隆昌县应该也是一个笔误,应该改为昌明或昌隆才好,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大匡山距隆昌离得很远,而是隆昌小县这个名字是到了明朝时才有的。至于大匡山中是否真的有一个象池,就不得而知了,反倒是峨眉山的“象池夜月”一景的声名更为远播。

  从机构上看,文中提到了教坊。唐代教坊是教授宫廷通俗音乐、管理乐工艺人的机构。自高祖初设,于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最多时曾达到11,400多人,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它不同于地方府、县所属的“衙前乐”,当时天下的教坊总共只有5处,宫中者称为内教坊;而长安和洛阳各有左、右教坊两处,称为外教坊。教坊所负责的工作是培养人才学习歌舞音乐,其间乐人多由各地征调而来,但并不是什么烟花之地。所以文中述及安徽泾县里会有教坊,其间的颖儿还有由汪伦赎身一说,也与史实有所出入。

  但这不是主流,在小说中,我所领略到的仍是故事本身对我的触动,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沉醉、又这么清醒的李白,没想到过李白原来早已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理解,但实际上,这也青枚自己对李白的认识,这是被提炼加工过的李白(真实的李白思想很复杂,恰恰在本故事结束后的第二年,他又去投身“政坛”了),而正是作者的提炼和加工使我感受到了文学本身的魅力。

  在通俗小说界,我想金庸先生的历史造诣应该是最高的吧,或者这么说,是他最顾及小说中历史本身的真实性,除了从大处着眼之外,连一个不起眼的年代史实、一个历史小人物也要“精益求精”,以至发展到了“因史害文、矫枉过正”的地步,他又要再一次地修改小说了,于是郭靖不再镇守襄阳,而是去助守易州;段誉也终于出了家,让王语嫣回归到表哥的怀抱,那么这样,真是真了,但我觉得小说也就失去了作为消遣文学的意义。

  听说有的言情小说家在写一个陌生的朝代前要先去图书馆充一番电,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觉得很有意思,因为那样写小说就有点像写论文综述了。我还是觉得文学就是文学,毕竟不是历史,历史讲究真实、详尽和条理,史学家们应该做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不能虚构情节;而文学讲究情调、气势和韵味,作家们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古往今来为我所用,加入自己的感情、理解,把一件历史小事添枝加叶,写得天花乱坠,它不是用历史本身去感动读者,而是用自己再加工的人物、情节感染读者,给他们以享受。

  “全信书则不如不信”,反之亦然。在小说中,虽然历史环境是为我们服务的,但也要尽量避免“关公战秦琼”的闹剧,我想只要是不出现秦朝放纸鸢、汉代考科举、唐代花银票、宋朝听京剧的情节,我还是很愿望看轻松惬意的言情小说的。
№0 ☆☆☆锦瑟 2003-10-07 00:00:13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锦瑟兄似乎对历史很有研究,十九写了两篇文章,初写时是架空的,后来出于系列的考虑希望把时间设置在较早的朝代(宋朝往前300年以上),十九恐怕是闹了不少笑话,不知能否得锦瑟兄指点一二?(这实在不像我一大粗人说的话……汗……)
№1 ☆☆☆凛十九2003-10-07 00:34:3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看到评论,真的想有机会去看看青莲集之《赠汪伦》。我本身对历史很有兴趣,也特别喜欢这种如诗般的文。以前还想过报造考古学系,但是妈妈说那系赚不到开饭的钱只好放弃,但私心下,对古代还是有着一分特别的感情!
№2 ☆☆☆蝶舞2003-10-07 02:10:25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很PF那些注意历史细节的作家,可我也觉得做到金大侠那份上真是没必要,郭靖不守襄阳了,郭襄的名字怎么来呀
也是个度的问题,太过了没意思,太不讲究了也真能让人吐血,有些言情小说里描写的比现代还现代的古代,看了默默无言,只能一升一升的把血来吐
№3 ☆☆☆Venus2003-10-07 11:06:1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架空历史不是指忽略一些真实历史细节吧?。。它应该是说自己创造出一个历史背景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 ☆☆☆双鱼儿2003-10-07 13:27:14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汗,多谢锦瑟,惭愧得很,8过拿出来做教材,俺米有意见了 ^^
 
关于年代的问题,是这个样子的,本来是要写一年后的,可是写到李白发牢骚,写完以后,发现这种牢骚,刚刚离开长安发还差不多,如果离开10多年了,还这么说,就成祥林嫂了,汗,所以后来,只好改改后面,图的就是在这首诗的年代上蒙混过关,汗,到底让你给看出来了。:P
 
至于隆昌县,倒不是笔误,汗,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了,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汗。
 
这篇文章,其实问题很多,今天你一说,我重看一遍,到处都是漏洞,汗,冷汗……  自欺欺人吧。^^
№5 ☆☆☆青枚2003-10-07 18:41:0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比较喜欢看戏说的电视,但现在就是因为了解一些历史而让我不能尽兴。前些日子我这边又放《大汉天子》了,让我是边看边尖叫啊!
总是在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嘴里说着在电视出现的人在历史时其实是和这位皇帝是有□□关系的。
真是有够难受的
№6 ☆☆☆小可怜2003-11-26 13:29:2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也喜欢《大汉天子》,
№7 ☆☆☆ 敏敏2003-11-26 18:29:4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汗~看完了小说偶决定下次写古代故事的时候先读史书充充电!
汗~偶除了清史别的基本上是懂的少少地……就是历史课上学的那点东东……偶的历史老师一定会对偶失望的……偶决定给自己补课
№8 ☆☆☆花无痕2003-12-29 00:50:45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顶楼的,误解了架空的意思了。所谓架空历史,是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参考一些历史资料,所创造出的新世界历史.
 
看看这个帖子:
探讨在历史背景下进行创作
 
史传题材的作品本身就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我在这里准备和大家探讨的主要是在武侠/幻想类小说中,如何在历史背景下进行创作,具体来说就是读者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比较熟悉的时候,如何在情节之外创造出更大的吸引力。
 
  
 
  在这里面,最重要也最不重要的是历史环境的表现方面,重要是因为这是检验作者创作水准的一个“硬”尺度,也是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来讲,凡是试图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的作品,在这方面都必须非常到位才成。说不重要的原因是一般意义上历史环境是否真实同作品的趣味性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锦上添花,处理得不好也不过是“落井下石”,历史环境并不是主动性因素。
 
  
 
  我个人的体会是历史环境的展现中,最重要的是细节,尤其是生活的细节。读者大多不了解历史的真实全貌,但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展现出来历史和当前在这种生活细节上的不同,对于读者的印象反而因为这种“具体的新鲜”而强烈的多。
 
  
 
  最难以掌握的细节是语言习惯,天知道古人们的口语是什么样的,况且那么说出来的有没有读者愿意看也确实是个问题。不过还是应当适当注意一下的,最起码不要让古人说出什么“帅呆酷毙”的词来。
 
  
 
  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古人的心理状态。每一个人物由于身份、经历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性格、处理问题的手段、待人接物的方式……。然而不同的时代也有整个时代的心理特点,能否在描绘人物的同时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是很重要的。比如三国、五胡十六国等动乱年代同太平盛世时的社会心理基础肯定是不同的,再比如战国时秦的军事化管制同齐的浮夸也会造成很大的民众心理差异。
 
  
 
  在这方面,金庸习惯采用的方式是有意的照顾一下古人的说话方式,而绝大多数作者也都会在事前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避免“穿帮”。我想提的另一个具体例子是《寻秦记》,黄易对于这部作品的细节处理还是很细致的,虽然主人公是一位现代人,但通过生活、语言习惯的对比,常识的差距,反而更好的向读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风采,印象里尤其深刻的是关于战争方式、思维和手段的对比。
 
  
 
  再重申一下,这种正确、充分的表现,并不依靠长篇累牍的叙述□□代,而主要在于细节描写的分寸要准确、恰当。
 
  
 
  接下来想谈的是如何进行历史人物的塑造,或者说如何表现人物的历史感。前者是指使用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出场,后者是指塑造一个在历史环境下并不真实存在的个体。
 
  
 
  人物的立体化是不能脱离生存的环境背景的,就好像用今天“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道理去评价当年的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是非常无礼/无耻的事情一样。历史环境制约着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环境的表现手法同样适用于历史人物。人物是否可信是对优秀作品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历史人物的时候多做一些思考——“在他那种身份、性格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会这么想/这么做么?”一般来讲,背景和身份、境遇是不好更改的,能否将历史同人物自身进行自然的结合是人物是否可信的基本条件。
 
  
 
  作者可以相对进行自由创作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的标准是——是否栩栩如生、复杂难懂、令人惊讶、贴近现实……读者是把他看作一个定格的漫画,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这里面最有难度的就是历史人物的刻画了,因为越是有名气的历史人物,背景和生命历程就越是清晰。如同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吸引我们的就一定是其他的东西。要想塑造好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在故事情节之外下的功夫一定要大。人物的性格特点应当能够为他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脚注,而不是相反,如果会为读者带来困惑,那么就应该增加相应的行为动机。
 
  
 
  在小说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历史人物片段,来自于温瑞安《天下有雪》中的岳飞父子在牢狱中的情节,以及倪匡在《酷刑》中的蜡像馆中岳飞父子、袁崇焕受刑的一幕。我必须承认,这种成功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位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生命历程贯穿着忠诚与背弃、虐待与坚强这两条永恒的悲剧主题。但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作者恰恰抓住并很好地表现出了他们生命中最抽象的符号,轻巧地通过一个简短画面的描写就撬动了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不光是历史人物,所有人物塑造都要注意的是,无论你笔下的人物多么复杂真实,一定要牢牢记住他生命中最有震撼力的矛盾是什么。无论用多少心血在上面都是值得的。RLY兄作品中意图表现而没有能很好达到的震撼,大概和Rly兄没有能够突出这种“最有震撼力的矛盾”有关。
 
  
 
  人的一生所历之事何止千万,但优秀的史家往往可以用三两片段,寥寥几千字,给我们留下千古不灭的形象。“春秋笔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除了刻画的力度外,这选材的功夫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在小说中写历史人物虽然更接近于传记,但千万不要加入过多的说明和评论,反倒是应该多向剧作家学习。剧作家只能通过人物的对话、行为或他人的评语/描述向观众介绍这个人物。“永远是人物在表演,而不是一个蹩脚的司仪在旁白”,这一点其实不光写历史人物,所有写小说的朋友大概都应该学习学习。
 
  
 
  过多的争论应该写英雄还是平民是无意义的,除非作者想展示的就是一部历史风情作品,否则历史中的代号就是英雄、帝王、奸臣……这些有名的人物。大浪淘沙,时光洗刷后依然存在的记忆,始终不是平常人所能达到的作为。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身边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再去惊扰古人了。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讨论架空历史和颠覆历史作品,我认为无论是如何表现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优秀的作品总是优秀的,但首先应当是尊重历史。我一直认为好的架空历史和颠覆历史小说应当象一篇历史学论文一样,有清晰的逻辑分析和历史价值观。我不反对写作中国如何在19~20世纪逃脱了衰亡命运甚至是称雄于世界,但反对这种历史的可能仅仅是由于一个现代人回到了那个时代并依据他的知识进行的努力,这是笑话而不是小说。因为这样的作者仅仅是有历史知识而谈不上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无论架空还是颠覆,都只能是在显露自己的无知。
 
  
 
  历史有种种的可能性,但作者在作品中给读者展现的不应当是想象这些可能性的“猜谜”,而应当是透过“可能”需求“必然”,或者是展现更深刻的对于命运、生命的关注,至少也应当是给这种“可能”提供充分的生成条件,并以之反证真实历史的发生原因。
 
  
 
  2001/4/5于龙的天空
 
  
 
  
  
№9 ☆☆☆晓风飞翔2003-12-29 08:57:2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所谓的架空历史,并非脱离历史,也并非参照历史,而是以历史的大流为背景,借用某一些史实配上个人的想像力的故事,例如你可以写谁是唐朝某一国君的宠妃,但你总不能写杨玉环本来是个男人(爆笑),或者说你可以写谁(无名氏)是导致明没的主犯,但你总不能说明朝后是唐朝(这叫玩转历史,汗……)。
当然,牵涉到历史作者必然要对当时的人文风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决不能说山顶洞人的通信方式是手机(如果是千里传音还有点可能,像人猿泰山的叫声,汗……)。事实上历史的发展是缓慢的,一些细微的地方每一朝代都会有区别(不要说每一朝代了,每一位皇帝上台都会有新政策),但是谁去考究小说中的这些细微的地方呢?又不是吃饱饭撑着没事干,人家已经说了是小说而不是历史书,有出入也很正常吧,作者也不必事事求完美,反正也全是空想的。
№10 ☆☆☆碧海蓝天2003-12-29 09:45:5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恩,偶觉得还是要懂历史的啊,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创作。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就去下笔,不出笑话才怪呢。不拘泥于历史是正确的,但是绝对不可以不懂拉。
№11 ☆☆☆花无痕2003-12-29 12:09:2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汗……
架空历史应该是指自己创造新的历史背景吧
像《亚尔斯兰战记》、《十二国记》、《罗德岛战记》这些的
虽然也是仿照现实历史和地理来设定,但小说的背景是史上没有的
而像楼主所说的那种,应该是历史小说
№12 ☆☆☆爱书人2003-12-29 13:22:14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