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我也谈谈《锦瑟》诗 [22]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我也谈谈《锦瑟》诗

  关于《锦瑟》一诗,非常有名,关于诗意历代有许多名家的解释和猜测,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只想讲几个小的方面,一是这首诗中几个字的读音,像“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思”,应该读成“四”,为什么?可能是音韵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要上口,读成“霞”;而“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看”要读成“勘”,这都是音韵上的需要。在这里也是,如果是“丝华年”的话,就犯了一个叫“三平调”的毛病,这在律诗里被认为是很严重的。

  另一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可”,应该读成“何”,原因也很简单,仅仅是因为通假,这里的“可”通“何”,跟“独自莫凭栏”中的“莫”通“暮”一样,解释诗时也是按照“何”字来解。。

  再者是这首诗,或者说这一类的诗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前两句直接提及了本诗,说明李商隐及其后来的西昆一派对诗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不论这首诗到底是伤时、伤春、伤情、伤人,还是去隐喻政治、人生,但它都是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沉的感慨,因此称之为“佳人锦瑟怨华年”。后来的西昆体诗流传很久,说明大家都爱这种意美辞工,真挚深沉的诗,但西昆派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舍本逐末,只是去追求形式辞藻,而忽略了内在的东西,他们根本没能真正的理解李商隐的诗!话是这样说,但终竟有多少人理解了李诗呢?不清楚。元好问是金元的诗词大家,他都不敢说理解李诗,更别提别人了,他希望有人能像郑玄给经书作注一样,为李诗作出通达的笺解。

  原来没人能读懂诗意,那这首诗还有什么价值呢?近代有另一位大家梁启超,他可以称得上是学贯中西了。1922年,他在清华学校讲授国史,为文学社的同学作了一次讲演,题目叫《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面也提到李商隐的诗,原文如下:

  平心而论,这派固然不能算诗的正宗,但就唯美的眼光看来,自有他的价值。如义山集中近体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篇,古体的《燕台》、《河内》等篇,我敢说他能和中国文字同其命运。就中如《碧城三首》的第一首:“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使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这种文学,是不容轻轻抹煞啊!(《饮冰室合集》第十三册,第119-120页)

  (哇噻!又一个不懂李商隐诗义的!我今后再也不敢说我懂李诗了~~~)

  梁启超说得很坦率,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这类诗词,其中讲的是什么事他搞不明白,拆开来一句一句的让他讲,也讲不出文意来,但他肯定这些诗词能够和中国文字一样千古流传。为什么?因为它“美”!诗的意境很美好,情感很真挚,它让我读起来、想起来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就这样,难道爱它还需要别的理由吗?!
№0 ☆☆☆锦瑟 2003-08-23 15:18:32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我也很喜欢这首诗,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只要觉得美就行了。它的存在一定有道理。看古诗词是一种享受,看红楼梦中的女子,个个提笔填词,张口成诗,真是佩服到家了。可惜现在学校把这些给抛弃了。
№1 ☆☆☆APPLE2003-08-23 19:19:4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哈哈,那是因为《红楼梦》时代的女子讲究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大户人家的女孩能读些诗文已经是不错的了。如果她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去学那么多科,很可能黛玉会喜欢语言文学,宝钗要去学经济管理,湘云去选分子生物,宝琴去学旅游地理呢!
№2 ☆☆☆锦瑟2003-08-23 19:43:1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也很喜欢李商隐的诗,虽然意思不是很理解,但就是感觉好。
№3 ☆☆☆曼佗罗2003-08-24 20:02:4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但古诗词毕竟是国粹、我是这么认为。应该从小就让人有这方面的接触。总之,很多好的东东都随风而逝,倒是从外引进一些杂七杂八的。盲目哈日、崇洋、而中国自有的、精华、却逐渐退步。真可惜了。
№4 ☆☆☆APPLE2003-08-25 23:59:1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锦瑟:“只想讲几个小的方面,一是这首诗中几个字的读音,像“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思”,应该读成“四”,为什么?可能是音韵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要上口,读成“霞”;而“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看”要读成“勘”,这都是音韵上的需要。在这里也是,如果是“丝华年”的话,就犯了一个叫“三平调”的毛病,这在律诗里被认为是很严重的。”
 
——读音的异常,一般非是出自音韵上的需要,而是古今音读法不同。这些诗句按古声往往是严谨合律的。有些古音里的平声字现普通话里读仄声,有些古音里的仄声字现普通话里读平声,有些字古音里按词性不同如形容词和动词等会有两种读音。
 
更者,每一个朝代的官话不同,譬如广东话是唐代的官话(用广东话读唐诗比用普通话读要顺口好听,因为广东话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普通话里则是把入声归到平声里了),四川话又是哪个朝代的官话,等等,写诗多是符合当朝语言的。这也就会造成音声的差别。
 
这便造成现代人用普通话读古诗时会觉有不合律的现象。
 
 
№5 ☆☆☆安宁2003-09-02 03:09:0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6 ☆☆☆熙引力2003-09-02 11:42:3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思在古时是仄声,就如看在当时是平声。一般韵律关键处还是用古音的好。
古时作诗是按各朝发布的官韵。
现在有人用今韵,但我觉得还是平水韵好一点。
我对李商隐也没啥感觉,笑。
№7 ☆☆☆雨雪霏霏2003-09-02 12:18:5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几位楼上的JJ,如果俺连《广韵》、《集韵》、《平水韵》也不晓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也不知道的话,当初就不敢写这篇小文了。
 
  此处的“思”字仅仅是因为古今音读法的不同吗?“思”在平水韵里可是分别属于上平“四支”和去声“四置”两个韵部的啊!因为此处只是就古论古,请想想此处的“思”如果不是因为音韵的关系,单从意义上讲怎么会读成“四”呢?无论是晋代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清代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在古诗中毕竟还是读“丝”时多吧?
 
  理论上讲,“思”字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心,从囟,作动词时乃是其本义,读平声,是“想”的意思,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作名词用时才读成去声,即古时候的“破读”,是“思绪”的意思,如“无情有思”(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
 
  再把话引回来,此处的“思”字作动词讲,却要读成去声,因此说仅仅是音韵上的需要。
№8 ☆☆☆锦瑟2003-09-02 19:09:2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有疑问的,本来没确定之前不想说:)
首先"思"这个字是我搞错了,回家查了<说文解字>从息兹切,动词平声名词去声,信口开河不好意思:)
思字中平去两个韵部中都有的.那么异读到底是什么根据呢?如果说是音韵上的需要那不是只有平仄规定没有读音规定?
我所知异读是根据韵书,但苏轼首句:清风肃肃摇窗扉,是三平调,且不论古风与否,摇字是做平声处理的,而网上查得中摇也属去声十八啸(具体我不查了,应该是这个).
但问题却是网上的平水韵十八啸里有摇,我手中没有平水韵,查王力同后附的诗韵十八啸中皆无摇,而平水韵是南宋时出的,缺乏资料不便论断.
既然说了,那就再说一点.关于可的通何,莫的通暮,也是没有定论的,虽然绝大多数笺注者都将可做何处理,但我也见过可莫本义的说法.而且都解释的通.
呵呵,说起来真是很不科学啊~~
№9 ☆☆☆雨雪霏霏2003-09-02 20:53:0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头仔细看看,查一哈资料,再查一哈金山词霸的“思”字,发觉锦瑟妹妹说得很是。“此处的“思”字作动词讲,却要读成去声,因此说仅仅是音韵上的需要”,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对的。
 
对不起乐哈。:))
 
最初看时一目几行,没仔细看清楚关于“思”的原句只是:“像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思”,应该读成“四”……可能是音韵方面的原因。”
 
而是一眼看到这句:“我们都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要上口,读成“霞”……这都是音韵上的需要。”
 
手一快就写了上面的帖子。
 
如你所言,确实有些诗中个别字可能因音韵问题而改读字音,但这种情况只是少数,并非“这都是音韵上的需要”。而且这种改读音的情况往往是发生在韵脚上。(这是起源于南北朝,有一些学者按当时的语音去读《诗经》,觉得很多诗句的韵不和谐,就将作品中一些字临时時改读某音。这便是协韵出现的来由。)
 
我说:“读音的异常,一般非是出自音韵上的需要,而是古今音读法不同。”,这句话指的是,读音变异的普遍性,大多数是出于这种情况,因古今音不同。
 
其实,“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要上口,读成霞”,这个本身便不太正确。不错,我们中学的课本里(?)是说“斜”要读成“霞”。然而事实上,唐代时“斜”字是读[siá](s读浊音),现在上海话里“斜”字的读音,正与其一样。这在唐代当时是谐和合韵的。
 
话也说回来。
 
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大致了解一哈古人的诗韵,否则会产生许多疑惑或误解。但由于古诗押韵是依照朝廷颁布的韵书:“官韵”,唐代的口语和韵书基本上一致,依照韵书押韵甚为合理,宋之后语音变化很大,若仍依照旧韵来押,就显得不怎么合理了。
 
同理,我们现代人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故此关于古诗的读音问题,赞同那谁谁的观点(不记得是谁了,大致看过的说法),按照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去读就可以了。发现某些古诗出现不押韵的情况,只要明白这是由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结果就行了。
 
啊,找到,原话是这样:
 
“至于古汉语的声纽、韵部、声调是怎样发展演变的,《诗经》里怎么读,六朝时怎么读,唐宋时怎么读,那是音韵学家的事情……正如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王怀祖广雅注·序》中所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后为。”
 
“如果要求严格按照古音来读,那么读《关雎》《蒹葭》就得用周秦音来读,读李白、杜甫的诗,又得用唐代音来读。”
 
“再说,即使是唐诗,由于每个诗人的籍贯不同,他所使用的方言语音对他的诗歌创作肯定会有影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求过深。”
 
 
№10 ☆☆☆安宁2003-09-02 22:06:4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TO:雨雪霏霏
 
关于三连平,在律诗里是很严重的错误,在唐诗里,几乎没出现过这种违规。然唐之后对律诗要求再没那么严谨。尤其苏轼,笔意肆放,洒脱不羁,他的诗词里,要是严格限定的话,出律处不少。
 
№11 ☆☆☆安宁2003-09-02 22:14:2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一篇《锦瑟》解人难”,与锦瑟妹妹讨论一哈诗~~ :))
 
基本上,我觉得这篇解释是最详尽的:
 
http://www.weliveinpublic.net/tanyilu/023.htm
 
此外,这些是摘自李庆皋/王桂芝,赞同他们的观点,此诗“既是悼亡,又是自伤”。
 
“《锦瑟》诗。历来分歧最为纷纭。自清代朱鹤龄、姚培谦、冯浩、朱彝尊、毕沅以及近代孟森等,都认为此诗是悼亡之作。这是最通行的解释。另一些人认为它寓有政治寄托,是诗人自伤生平之作。此说在当今最流行,代表可推岑仲勉、吴调公二先生。
 
清人何焯把上面二说折衷,认为《锦瑟》既是悼亡诗,又是“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我们以为何焯的见地,更接近诗人思想感情的实际。
 
宋人刘邠在《中山诗话》中云:“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本书以其说,设计并塑造歌妓锦瑟人物形象。”
 
在《全唐诗鉴赏词典》里也有关于锦瑟的解析,作者周汝昌,我看了,他的观点是“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完全脱离政治一说。
 
  
№12 ☆☆☆安宁2003-09-02 22:26:1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前两句直接提及了本诗,说明李商隐及其后来的西昆一派对诗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似乎应该说,“李商隐对西昆一派的影响较大”?似乎以黄庭坚为首的西昆派诗人,本身就很受李商隐这类诗的影响。:)
 
№13 ☆☆☆安宁2003-09-02 22:30:1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抱抱雨雪霏霏,那么认真!:)
异读到底根据什么?根据的就是谁是本义、谁是后起意义啊,思字的异读是“破读”的一种:思的本义是想,作动词用,自然那个“动词平声”就是它的“本音”啦;而作名词用只是后起用法,所以“名词去声”算是它的“破读音”。
苏东坡那首既然是“拗而不救”的诗,自然也就不讲平仄啦,摇的本义就是动词、平声,而且这里也没听说过要读成去声的,所以应该肯定是出律了。
 
对安宁说:)
《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才有的,但却是根据唐人写诗时独用、同用的用韵情况,归并《切韵》而成的。而在《平水韵》中,斜、家、花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字,所以很押韵。
“我们都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要上口,读成“霞”……这都是音韵上的需要”,我是不是表达成了是同一类音韵上的需要啦?汗……。其实是不一样的,“丝华年”是古已有之,而“石径霞”是今人改的,是二类不同的音韵问题,但都是为了音韵上的需要。
№14 ☆☆☆锦瑟2003-09-02 22:45:2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锦瑟》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其实并不偏向其中的某一派。
 
但我想能肯定的是,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一定是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用优美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诗本身很美,就已经有了其自身的价值。至于它有没有寄托,有什么寄托?可以看别人的说法,也可以有我们自己的想法。反正它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有时想想,还有一种可能是很有意思的:也许我们都多想了,所谓“一曲《高唐》成赋后,巫山云雨尽堪疑”,人家或许真的只是简单描写心情、别无他意呢?谁说大师之作就都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啊?(开个玩笑)想想这样的场景,李商隐对儿子说:我啊,当时写《锦瑟》时只是酒后偶得、妙笔生花,没料到那帮人想的比我还远……”那我们岂不是都……栽、了。
№15 ☆☆☆锦瑟2003-09-02 23:03:1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还想说一点:P,原来跟人家讨论过读诗、写诗要依古韵还是今韵的问题,结论是:不统一!
1、依古韵:美其名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依今韵:可称之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3、从情顺意不顾韵:已臻化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不知道HOW TO DEAL WITH IT。
№16 ☆☆☆锦瑟2003-09-02 23:14:3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是,那个锦瑟,带深浓感情是自然的了。否则写不出如此千古绝句。
 
哈哈哈,你那个玩笑,笑S我了。
 
关于古今韵,我的看法是:了解古韵,用今韵写诗;反对以词害意;对格律了解比较深透后,不妨尝试破韵破格,自创词体。
 
 
 
 
№17 ☆☆☆安宁2003-09-02 23:38:0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支援晋江,请在需要的时候从这里购买电子书 光顾〖我要易购〗  
  
 
 
TO:雨雪霏霏
 
关于三连平,在律诗里是很严重的错误,在唐诗里,几乎没出现过这种违规。然唐之后对律诗要求再没那么严谨。尤其苏轼,笔意肆放,洒脱不羁,他的诗词里,要是严格限定的话,出律处不少。
 
 
 
  
☆☆☆安宁于2003-09-02 22:14:25留言☆☆☆
 
笑,苏轼这首不是出律,而是故意的拗体。
三平调是古风的特征,律诗与古风的相互渗透产生古风律诗同古风入律。
苏轼全诗如下: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云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缘何肥?
其中不少三平调,而且也有失对和失拈,是很明显的拗体。
笑,不过我要说的不是拗体,而是”摇“的异读,现在无法确定平水韵十八啸中是否有摇(我可以确定网上的平水韵中有),如果有,那为何”摇“不依音韵做仄?那么异读的根据到底是什么?
同样的通假的根据是什么?仅凭古音通假,叠声双韵通假岂不是很混乱:)
锦瑟的文我第一时间就看了,然后这个问题越想越头痛,就撂一边去了,看安宁重提上这帖我才忍不住来说说,结论是汉字实在太不科学了!笑~~~
 
两位姐姐的文好长,我慢慢看。
№18 ☆☆☆雨雪霏霏2003-09-03 09:10:4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打错一字,是”失粘“
№19 ☆☆☆雨雪霏霏2003-09-03 09:12:1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还有安宁姐姐,
”似乎以黄庭坚为首的西昆派诗人,本身就很受李商隐这类诗的影响。:)“
黄庭坚不属于西昆派。
№20 ☆☆☆雨雪霏霏2003-09-03 09:34:3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